- · 《数学教育学报》栏目设[09/30]
- · 《数学教育学报》数据库[09/30]
- · 《数学教育学报》投稿方[09/30]
- · 《数学教育学报》征稿要[09/30]
- · 《数学教育学报》刊物宗[09/30]
走进生活,体验良好的数学教育 ——以“统计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的基本理念的第一条。是否是良好的数学教育可以从两方面判断:一是所学的数学知识对后续学习,乃至终身学
“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的基本理念的第一条。是否是良好的数学教育可以从两方面判断:一是所学的数学知识对后续学习,乃至终身学习是否有帮助;二是通过数学学习,能否从数学的角度去认识客观世界。由于数学知识具有螺旋上升的特点,因而,第一个条件能够满足。因此,判断是否是良好的数学教育的一个很重要的依据就是能否帮助学生去认识世界、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怎样帮助学生从数学角度去认识客观世界呢?可以用“模型思想的建立让学生体会和理解数学与外部世界联系的基本途径”,“可以收集现实生活中许多问题数据,通过分析做出判断”,进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应用意识。下面以金志龙老师的“统计”总复习课为例,谈自身的一些感受。
一、取材生活热点,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引下,很多教师有“数学生活化”的观点。这个观点本身没有问题,但怎样把生活与数学巧妙地结合起来呢?要做到“数学生活化”,应该以数学知识为“本”,生活实例为“末”,把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才能体现数学的价值与魅力,使学生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金老师的教学,是面向全体学生的,结合生活中的热点统计实例进行梳理,使学生在巩固统计基本知识的同时,增强了统计的意识和统计的能力。
[教学情境11]
师:老师昨天看了一则新闻,说的是通过对新闻从业人员寿命的调查发现,上海近5年来死亡的新闻从业人员平均寿命只有45.7岁。(出示原新闻)看了这则新闻,你有什么想法?
生1:中国人平均寿命有74.5岁,而新闻从业人员只有45.7岁,真是太短了,太让人惊讶了!
生2:他们的平均寿命这么短,为什么还有很多人想当记者呢?
师:你们对于这则新闻的真实性难道没有疑问吗?
生3:您刚才说是报纸上看到的,我想报纸上写的总不会错吧!
生4:那倒不一定,现在假新闻很多,有些报纸杂志为了吸引读者,故意编一些“新闻”。
师:这个同学说得很好,我们在看新闻的时候,不能全信。昨天老师看到这则新闻,也很惊讶,于是上网查了查,结果发现了一则新闻《中国青年报:记者平均寿命45.7岁的背后》(出示新闻)。作者康劲说自己当时看到这则新闻很震惊,可又不信,因为他也是记者,于是他“经过翻找,终于找到了这则数据的原始出处,早在2000年,上海市就对10家媒体的新闻工作者进行了一次健康调查,结果发现已死亡的在职职工平均年龄仅为45.7岁,其中患癌致死者的比例高达72.7%”(新闻原语)。你知道“在职职工”是什么意思吗?
生5:就是还没有退休,还在工作的人。
师:看了记者康劲的调查,你又想到什么?
生6:这个45.7岁的平均寿命,虽然数据是真实的,但是指“死亡的在职职工”的平均年龄,并不能代表所有的新闻从业人员的平均年龄。
师:各行各业都会有因病死亡的在职人员,这部分人都是非正常死亡的,他们的平均年龄肯定很低,并不能代表所有此行业人员的平均年龄。通过这个例子,你认为我们在收集数据的时候要注意什么问题?
生7:收集的数据要全面一些。
生8:要有代表性。
师:那么,如果让你来统计新闻从业人员的平均寿命,你会怎么做?
课中,金老师根据统计的需要,选取了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统计结果(或统计现象),可以说是生活情景再现,让学生感受到“统计无处不在”。这样贴近生活热点的教学,势必引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他们会在反思、辩论中感受统计,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二、活学活用,感受数学的价值
学数学是为了用数学,要让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情境22]
师:在一次竞选中,两名候选人对第一阶段的得票数进行了统计。看了这样的数据,你有什么想法?
候选人王成李斌票数
生1:李斌暂时领先一些,但不是很明显。
师:如果你是他们其中一人顾问团中的一员,想要凸显己方优势,你会怎么做?(学生纷纷皱眉,教室里很安静)
文章来源:《数学教育学报》 网址: http://www.sxjyxbzz.cn/qikandaodu/2021/0121/4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