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稿件要求: 1、稿件内容应该是与某一计算机类具体产品紧密相关的新闻评论、购买体验、性能详析等文章。要求稿件论点中立,论述详实,能够对读者的购买起到指导作用。文章体裁不限,字数不限。 2、稿件建议采用纯文本格式(*.txt)。如果是文本文件,请注明插图位置。插图应清晰可辨,可保存为*.jpg、*.gif格式。如使用word等编辑的文本,建议不要将图片直接嵌在word文件中,而将插图另存,并注明插图位置。 3、如果用电子邮件投稿,最好压缩后发送。 4、请使用中文的标点符号。例如句号为。而不是.。 5、来稿请注明作者署名(真实姓名、笔名)、详细地址、邮编、联系电话、E-mail地址等,以便联系。 6、我们保留对稿件的增删权。 7、我们对有一稿多投、剽窃或抄袭行为者,将保留追究由此引起的法律、经济责任的权利。 二、投稿方式: 1、 请使用电子邮件方式投递稿件。 2、 编译的稿件,请注明出处并附带原文。 3、 请按稿件内容投递到相关编辑信箱 三、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方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方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方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若投稿人有违反该款约定的行为,则我方有权不向投稿人支付报酬。但我方在收到投稿人所投作品10日内未作出采用通知的除外。 5、 投稿人授予我方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投稿人委托我方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哈佛研究发现:孩子数学敏感期一生仅有3次,务

来源:数学教育学报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03-20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在学习方面最令家长头疼的往往不是语文、英语而是数学! 很多家长吐槽说:明明小学的数学很简单,也就是一些简单的计算,但是孩子为什么就学不会呢? 其实孩子学不会,并不是

在学习方面最令家长头疼的往往不是语文、英语而是数学!

很多家长吐槽说:明明小学的数学很简单,也就是一些简单的计算,但是孩子为什么就学不会呢?

其实孩子学不会,并不是因为孩子笨,而是因为家长没有抓住孩子的数学敏感期,培养孩子的数学思维!

很多名人都说干数学思维是决定孩子未来学习能力强弱的重要思维,若是儿时没有培养,那么孩子未来的学习多半会略逊一筹。

哈佛大学也曾有过这方面的研究,研究结果显示:数学思维较强的孩子,往往拥有更快的反应能力,同时

专注力、记忆力、逻辑思维能力都要远超同龄人,这些能力能让孩子在接下来的学习中势如破竹。

哈佛研究发现:孩子数学敏感期一生仅有3次,务必帮孩子抓住1次

根据哈佛大学儿童发展中心所发布的人类大脑发展曲线图可以看出,2岁时孩子的大脑发育速度将会到达一个高峰期,而从这时开始一直到孩子7岁总共有3个“数学敏感期”,建议家长至少为孩子抓住一次。

2-4岁——逻辑思维敏感期

孩子2岁后大脑发育是速度进入高峰期,此时孩子总会问家长一些问题,例如:“天为什么是蓝色的”、“为什么天空会下雨”等问题。

而在家长一次次回答孩子问题的时候,孩子的逻辑思维就已经开始发展了,在认识世界的同时,也有着自己的逻辑,会逐渐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做事情,这时家长可以在家里准备一套提高孩子认知训练思维能力的书,这样孩子的逻辑思维的提升速度就会提高很多。

3-6岁——数学概念敏感期

这个时期的的孩子对数学这个概念会产生很大的兴趣,例如问现在是几点了,问什么东西有几个等等,这些都是这个时期的孩子会经常问的问题,除此之外他们还对数字和数量比较感兴趣。

这也是孩子对数学产生最起初认识的时期,对于孩子来说十分关键,家长一定要为孩子抓住一次。

6-7岁——数学逻辑敏感期

当孩子完成对数学的理解后,会对数字之间的排列、概念等产生浓厚的兴趣,而这时也进入了数学逻辑敏感期。

在这个时期,孩子可以研究更加深奥的数学题,因为前面已经做好了数学启蒙的工作,因此后面家长可以由简到难逐一提高数学的难度,对孩子进行更加全面的培养。

当然学习要追求劳逸结合,家长就算再心急,也不要一味地逼孩子学习,不然只会起到适得其反的作用,教育孩子绝不是一蹴而就,而是需要正确的教育、适当的引导、合适的支持,最后祝愿所有宝妈都能培养出一个聪明伶俐的孩子。

文章来源:《数学教育学报》 网址: http://www.sxjyxbzz.cn/zonghexinwen/2021/0320/701.html



上一篇:哈佛校长:数学好的孩子,都有这3个“怪癖”,
下一篇:幼小衔接数学难这套家庭亲子数学游戏,带孩子

数学教育学报投稿 | 数学教育学报编辑部| 数学教育学报版面费 | 数学教育学报论文发表 | 数学教育学报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数学教育学报》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